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到小巧精致的计时腕表,玻璃的身影在生活中处处可见。 全国两会召开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院长彭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大力推动玻璃工业节能降碳,让中国的玻璃行业“向绿而行”。 事实上,玻璃不仅要“向绿而行”,也有望“返老还童”——随着服役时间增加,玻璃会产生老化现象,并通常伴随着物理、力学等性能的劣化。如何使老化的玻璃态物质“返老还童”,恢复性能,近年来得到科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2022年底,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蒋敏强团队通过研究,揭示了严重老化的金属玻璃的年轻化新机制,加深了对玻璃结构年轻化的理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主办的多学科英文期刊《基础研究》(Fundamental Research)。 玻璃老化:从无序向有序缓慢转变 要让玻璃“返老还童”,首先要理解玻璃是如何“变老”的。 蒋敏强介绍,从微观上看,玻璃是一种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钢铁等晶态固体中,原子如同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排列井然有序,呈现出规则形态。而在玻璃这一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中,原子就好比下课后的学生一样,在校园里四处乱跑,排列上呈现出无序状态。 玻璃老化这一现象,从本质上看便是玻璃从初始形成时的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的转变。“一般来说,无序状态下物质的总能量较高,而在有序状态下,物质的总能量较低。随着时间的推进,玻璃会逐渐从高能量状态向低能量状态转变,这个过程一般被称为玻璃老化。”蒋敏强解释,如果老化时间足够长,或者通过升温加速老化,玻璃甚至可以转变为具有规则结构的固态晶体。 玻璃老化会影响玻璃的韧性、光学性质、导电性能等许多属性,是人们想要极力延缓甚至避免的一种现象。因此,作为逆转玻璃老化的过程,玻璃年轻化长期以来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玻璃年轻化即玻璃老化的反过程,也就是让老化后原子变得相对有序的玻璃慢慢重新回归原子相对无序的状态。”蒋敏强说。在此前关于玻璃年轻化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年轻化的玻璃在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释放出一部分热焓,且玻璃的年轻化程度越高,在加热中释放的热焓就越多。热焓是表征物质系统能量的一个重要状态参量。通俗地说,热焓是年轻化的玻璃在加热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我们的研究认为,上述观点并不适用于严重老化的玻璃。严重老化的玻璃随着年轻化程度的提高,其热焓的放出并无变化,甚至完全没有热焓放出。”蒋敏强团队的研究表明,此前关于玻璃老化机制的观点并不适用于严重老化的玻璃,更新了人们对玻璃结构年轻化机制的理解。 “无心插柳”:研究结果出人意料 “其实此次研究的突破,源于我们研究团队一次‘无心插柳’的尝试。”蒋敏强说,此次实验的最初目的只是制备实验样品。“我们团队原本是为了做另一个实验而制备样品。为了加强实验的科学性,需要消除样品的热历史,保证它们结构一致。我们对玻璃样品进行低温退火操作——将金属玻璃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一定速度冷却到室温。”随后,研究团队通过力学变形对这批处于严重老化状态的玻璃进行年轻化处理。结果出人意料——“我们明明通过力学做功向玻璃输入了能量,为何这些玻璃没有释放出热焓,变得年轻化呢?”这与此前的主流观点可谓是背道而驰。 这个结果让研究团队陷入疑惑。为了解开谜团,除了测量热焓之外,研究团队还测量了玻璃样品的高温(450K—750K)和低温(1.9K—100K)比热,进而考察玻璃的原子振动信息和拓扑结构信息。“在实验过程中,研究团队发现,尽管在一些情况下玻璃态转变前的热焓释放这一参数保持不变,但玻璃态转变过程中的有效热焓变化以及低温比热所体现出的原子振动玻色峰这两个物理量却会随之改变。”蒋敏强进一步解释,“这表明,热焓释放并非唯一反映玻璃年轻化的物理量。” 谈到热焓释放为何保持不变时,蒋敏强再次用生动的例子解释:“如果我们将一个小球放在‘凹’字形平面的凹处,这个小球自然会保持原地静止。这种稳定的状态就好比严重老化的玻璃。而假如我们把这个‘凹’字形平面倾斜一些角度,虽然凹处的高度,也就是玻璃态物质的能量水平几乎保持不变,但小球所代表的玻璃状态会变得不稳定,进而出现了玻璃年轻化现象。” 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此前的主流观点指出的,玻璃年轻化可以直接体现在热焓的释放,也就是能量水平的提高上,还可以体现为能量面的倾斜,也就是通过局域结构重排使自由体积在空间内重新分布。“这也就是我们发现的严重老化的玻璃态物质年轻化新机制。”蒋敏强表示。 拓展场景:提供广阔应用空间 此次研究还发现,随着玻璃进入稳定流动状态,上述表征年轻化的三个物理参数都会各自趋于饱和值,从而首次在实验上确定玻璃结构年轻化的上限是“冻结”的稳态流动状态。 如果用水来类比,在高温中形成液体的玻璃就好比水,而低温固体化的玻璃则好比冰。“玻璃结构年轻化的极限,就是通过极速降温使高温玻璃液体突然冻结,从而形成类似‘冻住的流水’的物质状态。”蒋敏强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玻璃会在固态外表下,保持与液体状态几乎相同的物质结构,其流动性会达到目前认识中的极限。” 此次研究揭示的玻璃态物质年轻化新机制,除了让我们更好地从物理本质上理解玻璃老化的相关成因、过程之外,在推动老化玻璃批量返新方面,也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空间。“研究团队目前正在与从事玻璃生产或研发的企业交流,力图寻找推动技术走向市场的良好结合点。” 除此之外,蒋敏强还发现,此次研究揭示的新机制也有望应用在制备先进金属材料上。 “通常来说,金属材料的强度与韧性二者不可得兼。随着强度的提升,韧性就会降低,反之亦然。”蒋敏强表示,“如何克服这一固有的倒置关系,是制备兼具强度与韧性的先进金属材料必须面对的问题。” 高强度的金属材料,其微观层面上的总能量水平一般是非常低的。如果通过加温等方法输入能量,尝试通过提高总能量水平来提升金属材料的韧性,往往需要极高的能量投入,而这几乎不可能达成。 “假如我们能利用此次研究发现的新机制,在总能量水平较低时调整金属材料的能量面角度,就能在保持宏观上强度不变的前提下,提升原子的无序性,从而增强金属材料的韧性。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有效避免巨额的能量输入,极大地降低高强韧金属材料制备的成本。”蒋敏强表示,目前他的团队正在持续进行尝试,力争取得决定性的突破,为解决长期以来金属材料强度与韧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提供新思路。 ——文章来源:中玻网 ...

摘要:国内外对药用玻璃瓶的分类及适用范围是否一致,直接影响着国内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包材的选择,本文将药用玻璃瓶的分类,耐水性测试及适用范围进行了汇总,为国内注射剂玻璃包材选择提供支撑。 一、国内外对药用玻璃材质分类的相关要求   中国根据玻璃成分及性能的不同,将药用玻璃分为四类(高硼、中硼、低硼和钠钙)。主要指标为三氧化二硅的含量以及平均线热膨胀系数;欧美根据玻璃的耐水性能将玻璃分为四类(I、II、III、IV),主要指标为表面耐水性,玻璃颗粒耐水性和蚀刻玻璃耐水性。详见下表: 二、表面耐水性测试方法对比 由上表可知,表面耐水性和玻璃颗粒耐水性这两项指标国内外均是以消耗的盐酸体积作为判定标准,若国内外的测定方法相同,则国内的高、中、低硼硅玻璃与欧美的I型瓶相当;国内的钠钙玻璃略差于欧美的III型瓶;耐酸性方面,国内采用的是YBB00342004-2015重量法,欧美采用的是滴定法,测定结果不具有可比性。表面耐水性和玻璃颗粒耐水性测定方法对比详见二、三对比。   EP10.0 Glass congtainers及2020版《中国药典》通则<4006>内表面耐水性测定法测定法对比如下:   由上表可知, EP10.0与中国药典2020的内表面耐水性测定方法基本相同,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 三、颗粒耐水性测试方法对比   EP10.0 Glass congtainers及2020版《中国药典》通则<4001>颗粒耐水性测定法测定法对比如下: 由上表可知,EP10.0与中国药典2020的内表面耐水性测定方法基本相同,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 四、国内外药用玻璃瓶的适用范围 国内未对不同类型的药用玻璃的适用范围做明确的规定,欧盟及美国推荐了不同性能药用玻璃的适用范围,如下表所示 国内也应根据不同材质玻璃的性能推荐其适用范围,给药物研发玻璃包材的选择指明方向。 五、思考 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对药用玻璃的质量控制已达到国际水平,检项甚至多于欧美,如与欧美国家比,国内多出了98℃颗粒耐水性及耐碱性等测试,但是根据目前药用玻璃的分类方式(高、中、低硼硅玻璃、钠钙玻璃),很难区分其适用范围,建议药审相关部门根据不同玻璃材质的性能对其进行分类并推荐其适用范围。药厂在选用药用玻璃时,可以根据药物的特性(如耐酸、耐碱、耐高温等),选择合适的药用玻璃,以满足药物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要求。 ——文章来源:中玻网 ...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结合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新能源基地建设,尽快落地一批光热发电项目。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开工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拉开序幕。 与常见的光伏电站相比,光热发电并不为人们熟知。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而光热发电则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通过热功转换过程发电的系统。其与火力发电的原理基本相同,后端技术设备一模一样,不同的是前者利用太阳能搜集热量,后者是利用燃烧煤、天然气等获取热量。光热发电机组配置储热系统后,可实现24小时连续稳定发电。 这样一种高稳定性的可再生能源,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受气象条件制约,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等特点,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供电可靠性造成了挑战。随着我国大规模新能源机组占比不断提升,煤电占比持续降低,西部地区风电和光伏依赖煤电打捆外送模式将不可持续。一些特高压外送通道,由于缺少调节电源,通道的输电功率与设计值相差甚远,发出的风电、光伏电力送不出去,弃风、弃光现象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 光热发电兼具调峰电源和储能双重功能。光热发电机组配置储热功能后,热量产生时并不全都用掉它们,而是利用加热熔盐的方式存储一部分热量,保存在特制的保温储罐直到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存储在熔盐中的热能可以维持发电数个小时,理论上甚至能达到数天。具备这种特殊能力的光热电站,可实现用新能源调节、支撑新能源,为电力系统提供更好的长周期调峰能力和转动惯量,是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传统能源的有效手段。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以新疆电网为例模拟计算光热发电调峰作用,结果发现,假定建设100万千瓦至500万千瓦不同规模的太阳能热发电机组,可减少弃风弃光电量10.2%至37.6%。 同时,光热发电产业链长,可消化提升特种玻璃、钢铁、水泥、熔融盐等传统产业,还可带动新材料、智能控制等新兴产业发展,光热发电规模化开发利用将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新的增长点。 为推动我国光热发电技术产业化发展,国家能源局2016年启动首批20个光热发电示范项目,装机规模总量达134.9万千瓦,开启了我国光热发电的商业化进程。通过首批示范项目,带动了相关企业自主创新,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目前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为后续光热发电技术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2年底,我国并网发电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共9个,总容量55万千瓦。对比“每年新增开工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左右”目标,光热发电规模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但在实际发展中,光热发电规模已被光伏发电远远甩开。目前制约我国光热发电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相关政策缺乏连续性,比如,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太阳能热发电标杆上网示范电价后,企业建设热情高涨;2020年初出台的《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新增光热项目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光热发电的良好发展势头受到明显影响。政策不明确导致当前我国光热发电缺乏市场发展空间,成本也无法通过规模化应用持续降低,处于起步阶段的光热发电产业举步维艰。同时,现行融资环境、土地政策、税收政策无法为光热发电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借着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东风,还需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和地区尽快研究出台财政、价格、土地等支持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的配套政策,提前规划百万千瓦、千万千瓦级光热发电基地,率先打造光热产业集群。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光热发电重点省份(自治区)能源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光热发电项目规划建设,根据研究成果及时调整相关规划或相关基地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光伏、光热规划布局,合理布局或预留光热场址,在本省新能源基地建设中同步推动光热发电项目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光热发电在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推动光热发电实现关键一跃。  ——文章来源:国家能源局 ...